中國工作:北京敦促改革職業教育並結束歧視以填補技術工人缺口

0 评论
中國工作

參加最近兩會的立法者和政策顧問表示,如果中國想成為先進製造業的強國,就必須打破圍繞職業教育的污名化,為學術優秀的學生開闢新的途徑。

代表們表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需要應對年輕人對職業培訓熱情低下、社會對畢業生的歧視、企業需求與學校提供的培訓不匹配等挑戰。

上週,在被稱為“兩會”的全國人大年度會議期間,中國技術工人短缺成為討論的熱門話題。 雖然頭條新聞都集中在北京為加強科技能力和啟動經濟所做的努力,但立法者也在努力解決如何確保有足夠的熟練技術人員來實現先進製造業和自給自足的目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代表李小軒表示,北京需要打破社會對高職畢業生的偏見。

同時擔任雲南工商大學執行校長的李先生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只有 1.4% 的職位是職業學校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的 92.5% 形成鮮明對比 本科生。

“[這表明]大專生面臨的所謂一級歧視仍然存在,我建議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率先打破學歷歧視的門檻,”李在接受采訪時說 與郵政。

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大數據、生物醫藥和新能源等領域的專業知識。 李說,但職業院校服務類專業供過於求,導致勞動力供需矛盾日益嚴重,企業難以招到熟練工人,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

“職業學校在招生方面排名最後,這導致了一種看法,即只有那些沒有獲得學士學位的學生才會選擇就讀職業院校,這導致認可度下降,”李說。

李說,到 2021 年,只有 6.8% 的中國本科學生和 9.3% 的本科生是接受職業教育的。

據教育部預測,到2025年,製造業將缺口近3000萬。

中國畢業生

李說,由於許多參加職業課程的學生基礎薄弱或學習困難,一些機構開始通過降低課程質量來做出妥協。

“在江蘇省,33.6%的職業學校畢業生實際上達不到基本要求,”該代表說。 “這種情況反過來又對職業教育的聲譽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呼籲北京做更多事情的同時,李說企業也必須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說,中國將探索“入學即企業招聘”的模式。

“[中國應該]實施完善的成本分攤制度,促進校企合作……創建項目導向、訂單培訓和替代工程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他說。

國務院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技術工人在中國總勞動力中的比例為 26%。

相比之下,根據國際勞工組織 2022 年的數據,日本工業勞動力的這一比例為 40%,德國為 50%。

中國藍領工人的短缺主要集中在尖端技術行業,這使得該國在推動創新和自力更生成為經濟優先事項時陷入困境。

為了加強其職業教育體係並建立更強大的技術工人隊伍,中國正在藉鑑德國的教育經驗,德國是一個以其技術工人培訓模式而聞名於世的國家。

2015 年,江蘇——中國東部的主要製造業中心——在每年 2000 萬元人民幣(290 萬美元)的專項資金支持下,在太倉市開設了全國首家德式職業教育機構。

此前,2006年德中商會(AHK)與德國跨國工程技術公司博世開始與地方政府合作,引進德國職業培訓解決方案。

AHK 表示,當時德國公司在中國擴大生產時,很難保持德國產品通常具有的質量,因為他們很難找到工人。

從那時起,AHK 培訓項目已培訓了 9,000 名中國學生,並與全國 56 所職業學校和學院合作。

2020年,教育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正努力將德國企業的優質職業教育引入中國學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涉及智能製造、車輛工程和信息技術等領域。

新疆伊寧市職業學校絲綢之路學院校長張曉堯說,即使沒有直接合作,德國模式也已被用作中國職業學校的標準。

中國畢業生

他說,該市的教育部門鼓勵學校研究這種模式,因為德國公司與當地公司合作,培訓學生畢業後的工作。

張的學校開創了一種創新的德國模式,經驗豐富的工匠通過動手指導來指導學生,讓他們掌握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實用技能。

“這幾年政府給了很多補貼,用很多機床和電子設備對我們學校進行了升級改造,”張說。

他說校外的技術工人會教學生電機和電纜維修或汽車維修和機加工等知識。

利用德國的專業知識是一個開始,但一些觀察家表示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改革。

在中國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職業教育的低質量和低價值往往導致畢業生薪水低下、就業前景有限,在某些情況下,技術學校的學歷甚至得不到教育系統的認可。

全國人大代表韓啟芳上週在向全國人大提交的一份文件中表示,北京應該在全國教育系統中承認技術院校的證書,而不僅僅是通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它側重於提供就業服務,而不是維護國家認可的學術水平。

作為電纜製造專家和創新者,Han 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並為他在浙江工作的企業創造了超過 3 億元人民幣(4340 萬美元)的經濟效益。 他還參與了20多個國家重大項目。

在接受郵報採訪時,韓表示,對技術人員的資格給予更大的認可將有助於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前景,並最終填補短缺。

“技術學校的學生畢業後只能在 HSS 網站上找到他們的文憑,而不能在國家教育系統認可的學信網站上找到他們的文憑,”韓說,並補充說,缺乏認可導致人們普遍對進入技術學校猶豫不決。

雖然兩者都是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的一部分,但技術學校側重於實踐培訓,而職業高中則提供更多的理論知識。

韓說,就讀技術學校的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往往不如職業高中的同齡人,但他們可以獲得更先進的教學資源。

中國畢業生

他說,兩所學校之間應該有更多的合作和“聯合培訓”。

“另一個更大的想法……是我希望一些精英大學能夠開設技術專業,讓動手能力更好的優秀學生能夠從事技能職業,這可能會導致技能勞動力素質的整體提高。 國家,”他說。

韓還提到了技術工人在中國面臨的歧視,稱一些雇主以較低的工資佔他們的便宜,並推卸他們提供福利的責任,這違反了勞動法並損害了人們對這些工作的興趣。

韓表示,雖然中國實施了一系列激勵和獎勵技術工人的政策,但由於缺乏執行力,這些政策並不總是奏效。

例如,在浙江,儘管地方政府文件規定高級技術人員每月可獲得 1,200 元(174 美元)的獎金,但許多私營企業已將這一數額削減至 200 元,他說。

“我覺得政府出台政策的時候,需要有相應的監督機制去企業,調查政策的執行情況,”韓說。 “拿不到獎金,對有技能的人來說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打擊。”